自贸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自贸区动态
自贸区动态
自贸区“提速”背后的上海“智库”
时间:2017-04-01    来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

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到改革成果的复制推广,许多重大决定的诞生,其中为决策者出谋划策有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智库”。他们,被称为“影响决策的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辛翎表示:“自贸试验区的发展,需要打造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多方互动的环境,专业机构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之一。”

“前瞻性”研究催生自贸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从概念提出到挂牌运行只有半年多时间,但很多内容实际上是相关智库前瞻性研究、长期跟踪打下的基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兆杰表示,无论是服务业开放还是金融管理体制创新,自贸区管委会肯定会遇到各种新问题甚至新概念。因为这些问题产生于实际工作的推进中,一环扣一环,所以对“答案”的需求很迫切。

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在智库建设上有很大优势。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成以后,复旦大学、上海财大、华东政法、上海对外经贸、上海海事等高校,主动请缨、积极为自贸区建设献计献策,形成了上海高校的自贸区“智库群”。

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团队较早介入自贸区的决策咨询研究,全过程参与“总体方案”“2014版负面清单”“2015版负面清单”的讨论。

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告诉记者:“我们向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管委会提交了几十份决策咨询报告,内容涉及自贸区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及难点短板,许多报告转化成自贸区政策、制度创新的重要支持要素。”

为制度创新提供重要支持

协同创新中心协同高校华东政法大学自贸区法律研究院专门研究自贸区法律制度的调整与创新。研究院下设金融法律、贸易法律等8个研究中心,并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研究课题的评议和指导,切实解决自贸区建设中的法律问题。

“问题从实践中来。”中心首席专家、华东政法大学自贸区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贺小勇介绍,研究院发挥着着“两头对外,居中协调”的作用。“我们团队全程参与了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定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下文简称《条例》)的讨论,现正参与《条例》修改立法需求的调研。”

在《条例》适用范围方面,华政自贸区法律研究院在提交的建议稿中提到,“上海自贸试验区不能局限于28.78平方公里,要预留空间。”这一建议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扩区预留了制度空间。

不仅如此,“金融服务作为《条例》单独一章”“在防范金融风险条件下扩大金融开放”“允许仲裁机构进入自贸区”……一系列的建言献策以法律或者文件的形式被固化下来。

“法律研究的社会实践性非常强,而上海自贸试验区恰恰是先行先试的实践,两者一拍即合,使得理论服务于实践。”贺小勇表示说,“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智库的理想也得到了实现。”

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的一位人士感叹道:“高校智库和政府之间进行良性互动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那就是智库能起到决策咨询的作用——这些智库的专家确实能帮上政府的忙。”

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

如今,中国自贸试验区进入“1+3+7”新阶段。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赵晓雷和他的团队多方面参与了广东、天津、福建3家自贸区的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为自贸区所在省市开设讲座、进行干部培训,并承担了多项委托课题。

中心牵头高校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的多位专家被聘为多家自贸区管委会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央决定新设7家自贸区后,辽宁、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自贸区及主管部门多次与他们联系,要求提供培训讲座、政策咨询、课题研究等支持。

多地的自贸区研究院也来交流。赵晓雷认为,上海自贸区是全国首家,且3年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可以为全国的自贸区建设提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共同发展。“上海财大自贸区研究院也应该有一种‘溢出’效应,将我们的公共服务扩展到全国的自贸区。”

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兆杰表示,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主动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交流。“按照自贸区总体方案里面的内容,选择重点难点做半年、年度的研究计划;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和难点,在较短的时间内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Copyright 2008上海财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 备案号05052068
地址:上海市国定路777号 邮编:200433 总机:65904057 E-mail:wxb@mail.shufe.edu.cn 技术支持: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